33 韦恩图与Upset图:从“基因列表交集”看多组学数据的关联
33.1 【导语】万事之源:为何要这样做?
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告别了单一数据类型的时代,进入了多组学整合分析的纪元。在这一新范式下,一个最常被提出的科学问题是:“我通过不同实验方法、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筛选出的核心基因列表,它们之间的重合度究竟如何?”例如,“我的ChIP-seq实验鉴定出的靶基因,与RNA-seq实验找到的差异表达基因,到底有多少是重合的?”
韦恩图(Venn Diagram)与Upset图(UpSet Plot)的本质,就是将抽象的、存在于代码中的“集合关系”(交集、并集、补集),转化为直观的、可被快速解读的视觉图形。它们是进行多组学关联分析、寻找证据链交叉点的第一步,其核心目标是回答那个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:“在我的多条独立证据链条中,那个最关键的、被反复验证的重合点,究竟在哪里?”
33.2 【核心实践】从原理到决策
33.2.1 【数据准备:标准化的“列表”输入】
所有集合可视化工具,其通用且标准的数据输入格式,是一个R语言中的list对象。在这个list中,每一个元素都是一个character类型的向量,该向量包含了某个特定集合中的所有基因(或其他元素)。
## 标准的列表输入结构
gene_lists <- list(
## 差异基因集 A
DEG_A = c("A", "B", "C", "D"),
## 差异基因集 B
DEG_B = c("C", "D", "E", "F"),
## ChIP 实验靶基因
ChIP_Targets = c("D", "F", "G")
)
33.2.2 【韦恩图 (VennDiagram R包):简单场景下的“经典方案”】
适用场景决策:韦恩图是清晰、直观地展示 2到4组 基因列表之间简单交集关系的经典方案。
后果驱动:当你的集合数量超过4组时,韦恩图的几何形状将变得异常复杂,其各个区域的面积已无法再准确地对应集合的大小,这将产生严重的视觉误导,并使得图形本身变得几乎无法解读。这是韦恩图的根本性、也是不可逾越的局限性。
## 一个典型的 Venn 图调用
venn.diagram(
## 取列表中的前三个基因集
x = gene_lists[1:3],
## 输出文件名
filename = 'venn.tiff',
## 每个集合的填充颜色
fill = c("red", "blue", "green")
)
关键参数决策:venn.diagram()中的fill参数决策了每个圈的填充色。对这些美学参数进行精细调整,是使其风格与你论文整体风格保持一致的关键。
33.2.3 【Upset图 (UpSetR R包):复杂场景下的“现代方案”】
核心创新:Upset图彻底抛弃了韦恩图的“圈”,代之以一种更强大、更具扩展性的“矩阵”设计。它巧妙地将“单个集合的大小”(通过左侧的条形图Set Size展示)与“不同集合交集的大小”(通过上方的条形图Intersection Size展示)进行了分离,从而能够清晰、准确地展示任意多组数据之间的所有交集模式。
结果的精细解读:
上方条形图:每一个条形,都代表了一个“特定的交集组合”。你的首要任务,是关注那些“异常高”的条形,因为它们通常代表了你的数据中,最强烈、最值得关注的关联信号。
中间的点阵:这个矩阵是Upset图的灵魂,它精确地告诉你,上方的每一个条形,具体是由哪几个原始集合的“交”或“差”所构成的。在矩阵中,被黑点连接起来的几个集合,共同构成了该列所对应的那个交集。
参数决策:nsets用于决策你希望展示的集合数量。order.by = "freq"是最常用、也最重要的决策,它会指示Upset图按照交集的大小(即上方条形图的高度)从高到低进行排序,让你一眼就能看到最重要的关联模式。
33.3 【认知升维】常见的思维陷阱与对策
33.3.1 【思维陷阱一:“韦恩图依赖症”】
因为韦恩图在视觉上更“脸熟”、更广为人知,新手在面对5个甚至更多集合的比较时,仍然会强行使用韦恩图来展示。其最终结果,必然是一张混乱不堪、信息模糊、无法被准确解读的“丑图”。
其对策是,必须建立一条清晰的决策规则:当你的集合数量大于4时,必须放弃韦恩图,转而使用Upset图。在处理复杂集合关系时,Upset图在信息呈现的清晰度、准确性和可扩展性上,具有压倒性的、无可辩驳的优势。
33.3.2 【思维陷阱二:“只看交集,不问其统计学意义”】
当你发现,你的两个包含了数千个基因的列表之间,存在几十个基因的重叠时,这个重叠本身可能并无任何特殊意义,它有极大的可能性,仅仅是一个由随机概率所导致的事件。
其对策是,必须在认知上升级,为你的“视觉发现”寻求“统计学支持”。评估两个集合交集的显著性,其统计学的“金标准”是超几何检验(Fisher’s Exact Test)。你可以使用GeneOverlap等专门的R包,或一些在线工具,来计算你观察到的交集所对应的p-value。一个视觉上看起来很大、且统计上也显著的交集,才是你真正值得深入挖掘的、可靠的生物学信号。
33.4 【总结与拓展】构建你的思维框架
我们必须将集合可视化分析的过程,构建为一个从“定性观察”到“定量分析”的完整思维框架。韦恩图和Upset图,为我们提供了极其强大的“定性观察”工具,它们帮助我们快速发现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关联模式。而后续的统计检验,则为这些观察赋予了“定量”的严谨性。你的最终任务,是找到那些既“视觉上显著”,又“统计上也显著”的、真正的集合关联。
基于此框架,请思考一个能够将Upset图的解读能力应用于真实科研场景的启发性问题:你正在分析一个药物处理的时间序列RNA-seq数据,并分别获得了药物处理后6小时、12小时、24小时三个时间点的差异上调基因列表。你将如何设计并解读一张Upset图,来系统性地回答“哪些基因是药物早期响应的、瞬时性的基因(即,只在6h这个集合中出现)?哪些又是持续响应的、稳定的核心基因(即,在6h、12h、24h这三个集合的交集中都出现)?”这个问题?在最终生成的Upset图中,你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特定的交集组合(即,点阵中的哪些特定模式)?
探索生命科学前沿,提升实战技能!欢迎微信搜索并加入「生信实战圈」,获取最新技术干货、实战案例与行业动态。 点击关注,与同行一起成长!
